大学生炒股族:中国新一代的投资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14:55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黄俊英

  伴随着沪深指数的扶摇直上,火红的股市已不再只是吸引老股民了。在这一轮接着一轮的牛市行情里,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也奋勇进军股市。据统计,大学生股民大军的队伍有数十万之多,而在杭州的高校,大约也有八成金融专业学生热衷炒股。他们作为一群特殊的投资群体,甚至已引起了海内外分析人士的注意。例如《洛杉矶时报》就曾援引一位美国分析人士的观点说:“中国正在产生新一代的投资者,他们年轻,而且有知识,了解股市行情。他们利用因特网研究上市公司业绩,他们比老一代股民更自信。”

  一个大学新股民的诞生记

  5月17日下午两点,位于杭州市密渡桥路的一家

证券交易所内,跟往常一样又挤了个满满当当。一面墙大的电子显示屏前,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密密麻麻站了两三排人。交易厅内人声沸腾,空气十分混浊。浙江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王竟就在其中,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子显示屏,心情也跟着股市的波动不断起伏,一时心潮彭湃,一时灰心丧气。由于在附近的一家公司里实习,王竟每天都会抽着空档跑到交易所内转转,看看当天的股市行情。

  “我觉得炒股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市场、对金融证券业的认识。”王竟虽是一个新股民,但在记者看来却是一个十足的股迷,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拿着一本书-----《股市必胜手册》。

  其实在半年前,王竟对股票是一窍不通的。听到同学们大侃股市行情,王竟还表现得很不耐烦,总是试图将话题拉回自己感兴趣的NBA比赛上。但是今年以来,大盘节节攀升,沪深指数屡创新高,寝室里的哥们每天聚在一起侃得热火朝天,而且听说不少人都小发了一笔,耳濡目染之下,王竟心里开始痒痒的。寝室里的“老股民”宋林也劝他:“你先花90元开个户吧。等你想进入股市的时候就可以迅速出击,要不然,机会来了你也来不及抓住。”

  有点心动的王竟从此就跟着宋林开始关注股市,学习股票知识。3月29日,他去证券公司开了户。4月3日,王竟用向父母借的一万多元,在宋林的指导下在7.20元的价位,购买了生平第一只股票—南京中北,正式成为一名新股民。

  “买股票后的头几天,我整天都是坐立不安的,总是希望股市早点开盘。”王竟笑着说,虽然成为“股民”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我觉得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没课的进候我就是看看NBA,打打篮球,然后跟朋友们一起聚聚,但现在股市已经成了我的生活重心。”王竟说。前段时间,他虽然人在公司里实习,但每天开盘的时间一到,整个心都飞到股市上去了。由于不敢明目张胆地在公司进行炒股,所以开盘时间他都会偷偷地溜到公司附近的交易所去转转。实在走不出去他就会利用这段时间研究行情,搜集信息。“第一次登录网上交易软件,看到满眼红红绿绿的数字以及平时一知半解的股票术语,还真有点晕,只好硬着头皮一点点地熟悉。”

  虽然对股市还不是很熟悉,但由于大盘涨势不错,已经小有斩获。他当初投入的一万元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万五千元,虽然赚得并不多,但这第一笔“不劳而获”的收入,还是让王竟喜形于色。

  “我父母都不懂得

理财,钱在银行里放着也是放着,不如做点实际的投资,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马上要毕业了,就业还是没影的事,不如趁百年难遇的机会赚上一笔,平安度过毕业后的经济危机。”王竟说。

  一位大学老股民如是说

  5月20日,记者走进了浙江理工大学的男生宿舍楼,见到了在王竟口中被称为“股神”的宋林(化名)—一位从20岁就开始炒股的大四学生,一位在同学眼中的“怪才”。

  在王竟的眼中,宋林是个“异类”,每天都是不声不响,但总会有惊人之举,想法也很独特。刚入学那会儿,大多数同学整天都只知道疯玩的时候,宋林就已经懂得从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到校园里卖了。当同学们课余时间都沉迷在

网络游戏中时,他却沉迷在炒股中。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宋林自己一个人搞定的。

  “你们先等一会儿吧,我正忙着呢。”宋林对着记者和王竟扔下这么一句,又回到电脑前辟里啪啦忙开了。记者和王竟面面相觑,难道特地挑了一个股票休市的时间来他也这么忙吗?

  结果这一等就等了一个多小时,忙完的宋林抱歉地说:“在选股之前我都会做一些准备工作。对我要选的股票分析一下,确保赚钱的机率高些。所以让你们久等了。”

  “那你是如何对你所看中的股票进行分析的?”

  “如果你选了一支股票,你就要对这支股票进行优势分析:公司是做什么的?有品牌优势吗?有垄断优势吗?是指标股吗?行业分析:所处行业前景如何?在本行业中所处地位如何?财务分析:盈利能力如何?增长势头如何?产品利润高吗?产品能换回真金白银吗?担保比例高吗?大股东欠款多吗?回报分析:公司给股东的回报高吗?圈钱多还是分红多?近期有好的分红方案吗?主力分析:机构在增仓还是减仓?筹码更集中还是更分散?涨跌异动情况如何?有大宗交易吗?估值分析:目前股价是被高估还是低估? 技术分析:股票近期表现如何?支撑位和阻力位在哪里?等等。”

  记者非常惊讶于宋林口中冒出的一系列专业术语,让人感觉颇有点专业人士的味道。“我父母很早就开始炒股了,在耳濡目染下我多少也懂得一点。真正自己独挡一面是在20岁刚上大学那会儿,‘第一桶金’是父母和亲戚朋友们给的祝贺我考上大学的礼金5000元,后来因为行情不好5000元‘烧’到300元,所以我那段时间经常唉声叹气。后来追赶蓝筹股,赚出了大三、大四的学费,现在则是在为毕业后自己创业做准备。”说起自己的炒股经历,宋林颇为自豪。

  观察记者:能透露一下你投了多少钱吗?买的都是哪些股票?

  宋林:5万多元吧,都是自己的积蓄。你知道巴菲特他们为什么从来不说看好哪几支股票?就是因为怕他们的观点造成市场的某些倾向,我也一样,所以我不能向媒体透露我都有些什么‘宝贝’。”

  观察记者:你周围同学炒股的都有这么多的投入吗?他们的本金一般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想过,如果赔了怎么办?

  宋林:其它同学没有这么多的投入,一般也就是几千元钱,普遍都是自己的积蓄,所以赚得也不多。现在行情这么好,经济发展又这么稳定,肯定不会赔的。说的夸张一点,在现在的行情下,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一部能打出去的电话,就可以实现致富梦了。

  观察记者:你周围的同学炒股的多不多?

  宋林:还好吧,也不是很多,因为我们是毕业班,所以大多数同学还是把精力放在实习和找工作当中的。

  当然,经过这么多年在股市的博击之后,宋林也开始明白,股市虽然每天都有赚钱的机会,但不是轻易就能赚到的,只有具备了专业知识才行。这也是他考研的动力之一。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大学生炒股风潮一浪接过一浪,记者以“大学生炒股”在百度进行搜索,所显示的新闻条目竟有660万之多。然而,在“大学生炒股”成为新闻、成为现象的背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什么?股票、学生身份、还是投机行为?在人们的既定印象中,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是不应该与具有投机性质的股票联系在一起的。殊不知,“大学生”只是他们目前正在成长的状态。当他们摆脱了“大学生”的身份时,此前的种种质疑是否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中国人有种“财不外露”的心理,炒股的人一般不会告诉别人自己在炒股。很多人认为大学生之所以投身股市,大多是出于利益驱动,动机不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而记者在采访炒股大学生的过程中,谈到“投机”一词,也有不少炒股学生选择了沉默,至少在采访宋林时在场的六位炒股学生当中有4位选择了沉默。

  “我买股票向来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王竟直言不讳地表示他进入股市是存在着投机行为的,每次赚到钱,他就及时将收益兑现,“这样避免了‘滚雪球’式的做法,资金就不会被陷进去。”而据记者的了解,大学生中选择对某支股票长期投资的人数很少。同时,王竟也认为,不要看到大学生炒股就认为是投机,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炒股行为将是大势所趋。

  “赚了固然是好的,但跌了就当做是交学费好了。”王竟的室友小张表示,他否认自己进入股票市场的原动力是利益的诱惑,“趁现在时间比较充裕先学习一下,到社会上后再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习金融知识和经验。”当然,潜意识里,他也是想赚钱补贴生活费的。

  宋林却对此不以为然,“什么叫投机?选择勤工俭学、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求职等方法进行赚钱就是有意义,利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眼光买卖股票就是投机?我觉得炒股是一种合理的投资行为。无论是打工赚钱还是炒股都是投资,只是资源性质不同而已,而任何一种投资也都是有风险的。”他觉得如果没有抱着赚钱的目的,那进入股市做什么呢?“我绝对不相信有人会为了学习买股票、为了增长金融知识而不计成本”。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大学生炒股一方面固然可以使他们得到锻炼,但同时它毕竟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投资。”浙江财经学院模拟炒股实验室负责人徐函老师说,在财经学院的金融专业学生中,几乎80%的人建立了正式的股票账户,进行实盘炒股。对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我觉得炒股过程能让学生对金融形势、证券市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比实际赚了多少钱更有意义。当然,学校不提倡学生炒股,学生还是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